生命学院召开《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研讨会

发布者: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712

2016年3月1日下午,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召开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研讨会。会议邀请校领导、各学院教授和学生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以《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为引,共同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开展专业基础课教学。

会议首先请学生代表进行期末考试作品展示。本次《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期末考试形式是选择一篇干细胞领域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分小组进行研读和讨论,制作科普视频,展现科研论文的核心思想或技术。倪耘所在小组的作品以“Bubble Boy”为题,展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免疫缺陷疾病中的应用;马尤咪、张家铭等同学创造性地用绘画解释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在平静状态下的造血过程。艰涩难懂的科技论文通过同学们的再创作变成了生动易懂的科普视频,让与会的老师印象深刻。

吴家睿执行院长和黄鹏羽助理教授作为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分享了授课思路和心得。吴院长介绍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容,并重点介绍了课程的教学方式:基础知识与科研进展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小班讨论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引入开放式的课堂讨论,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是这门课的一大改革措施。黄老师也分析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高中生物教育基础差异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一致、高中灌输式教育与大学创新教育理念有明显冲突。生命学院针对这些问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更多资深老师参与这门课的教学,实现春秋学期均开课,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逐渐向小班化和多样化教学过渡;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等。

在讨论环节,龚晋慷副校长建议,课程应明确列出将帮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建议学院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A/B课程会否限制学生转专业。鲁雄刚副校长提出专业基础课除了传授知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代表提出希望有更丰富的网络资源权限。图书信息中心张晓林主任表示会即刻组织调研,结合课程和学生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

最后江绵恒校长总结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协调师资,逐步实现专业基础课、公共通识课每学期都能开设,给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度。二、任课老师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修专业基础课、公共通识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三、对于专业基础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一样,应该确定基本的教学要求,深入探索教学模式,不能因为A/B课程的设置限制学生转专业的自由。四、除了小组(集体)学习的形式,建议对课程每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考查,体现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五、进一步探索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已有300多名本科生修读此课程,涵盖物质、生命、信息三个学院的学生。授课形式分为理论课和讨论课。讨论课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小组,组内成员专业不同;授课老师布置开放性的讨论题,学生通过课后大量阅读、自由讨论、书面报告、演讲等方式,学习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领略前沿进展。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优秀期末作业视频:http://www.shanghaitech.edu.cn/gallery_video/20160302/5.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