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un Wiita:Enrichment-based proteomics to reveal new biology and therapies in blood cancers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A)发布时间:2018-09-12浏览次数:418

201897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Arun Wiita教授应我校Life Science Research Seminar邀请,在生命学院L楼一楼报告厅为师生做了题为“Enrichment-based proteomics to reveal new biology and therapies in blood cancers”的学术报告。

Arun Wiita教授实验室的研究涉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多个领域。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使用有针对性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来回答骨髓瘤和B细胞白血病中的重要生物学问题。此外,Arun Wiita教授实验室也系统地研究癌症治疗后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的改变和蛋白质组层面的变化,尝试从中找到生物标记物,用于治疗效果的临床检测。

在本次讲座中,Arun Wiita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实验室的最新两项研究成果。他首先介绍了蛋白质稳态(protein homeostasis)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中的重要作用;继而结合临床,给出蛋白酶体抑制剂能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细胞机制,进而提出问题:是否存在更好的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为解决这一问题,Arun Wiita教授课题组利用定量质谱,比较了在有或没有蛋白酶体抑制剂Carfilzomib的情况下,不同蛋白的磷酸化位点修饰程度的变化。他们的研究发现很多RNA剪切体(spliceosome)的亚基会有上调的磷酸化修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上调的磷酸化修饰能影响剪切体功能,造成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因此,他们提出了蛋白酶体抑制剂除了能够通过抑制蛋白降解破坏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也有可能通过修饰剪切体来生成不同功能蛋白的假说。相关机制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Arun Wiita教授课题组利用另一种靶向蛋白降解途径的小分子化合物CB-5083,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 Arun Wiita教授的这部分研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Arun Wiita教授介绍的第二部分的研究也是从临床出发。临床研究发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某些亚型和其它亚型相比非常容易复发,部分原因在于原来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细胞表面的膜蛋白CD19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会逐渐消失。因此,针对这类肿瘤,寻找新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膜蛋白就至关重要。Arun Wiita教授课题组利用化学修饰结合定量质谱分析了不同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这些研究将为下一代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在报告前,Arun Wiita教授和生命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后一起共进午餐,探讨了中美科研的异同。报告结束后,Arun Wiita教授和生命学院部分教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Arun Wiita教授独特的临床和基础科研相结合的背景使得学术交流内容更为丰富,也极大的拓展了大家的科研思路。 

Arun Wiita简介】

Arun Wiita, 200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药和生物物理双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住院医师,并同时在药物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今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助理教授。曾获得包括达蒙·鲁尼恩癌症研究基金(Damon Runyon Cancer Foundation) 、珍妮特罗利纪念医学研究奖(Janet Rowley Memori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共同基金(NIH Director's Common Fund New Innovator Award)在内的多个奖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