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生命学院大仪平台技术交流讲座系列之——分子影像平台专题交流活动在L楼A542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校内各院所师生及校外单位科研平台教师踊跃参与。
本次活动以“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与设备选择”为主题,创新采用“专题报告+实验室参观”相结合的深度互动形式,为科研工作者精心搭建起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旨在助力提升实验效率与设备使用的规范性,推动分子影像技术在科研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上半场,分子影像平台高级工程师范承玉老师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专题介绍报告——《分子影像平台介绍与光学成像设备选择指南》。报告中,范老师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了平台的仪器配置,从高性能地成像设备到先进的分析仪器,每一项都彰显着平台的专业性与前瞻性;同时详细阐述了平台拥有的丰富的软件资源,这些软件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支持;此外,还着重介绍了技术团队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以及便捷高效的预约培训流程。
针对科研实验中常见的高通量、大样品、超高分辨率、活细胞以及体电镜成像等不同场景的需求,范老师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深入剖析了设备选型策略与实验条件优化方法,讲解内容深入浅出,让复杂的技术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师生们围绕“活细胞成像稳定性控制”、“数据支持”等关键问题积极提问、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专题报告结束后,分子影像平台的杨紫薇、王瑞、李莎等教师化身“引导员”,带领参与者前往光学成像实验室(B106、B105、B104)和体电镜实验室(B121)进行实地参观。在实验中中,平台老师们对每一台仪器的功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师生们对平台丰富的资源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了解。不少对仪器设备和其他使用资源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与相关仪器负责老师就自身的样品成像需求展开进一步探讨,现场交流氛围热烈。部分校外教师则与平台负责人围绕平台管理政策、设备共享机制、跨单位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通过 “理论+参观” 的双向互动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深化了师生对分子影像技术的理解,帮助大家掌握了更多实用的技术知识和方法,更成功搭建起了校内外科研协作的坚实桥梁。活动结束后,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此类活动对优化实验设计、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自身的科研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未来,学院大仪平台将持续发力,计划定期开展技术沙龙与培训活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科研创新。平台将以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资源,为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