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讨论——挑战带来收获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A)发布时间:2019-04-10浏览次数:600

学在生院 V · 神经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又千差万别。咱们生命学院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丰富多彩,却也十分硬核。那么专业课教授些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又是如何和科研产业相连接的呢?一届届的同学们切身体悟, 现身说法,究竟是“强烈安利”还是“硬核劝退”,一起来看看吧!


神经科学导论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在我个人的体验中是上过的最硬核的一门生命学院选修课。这门课每周有2节理论课和1节讨论课。


01

45分钟——学生长时段Presentation


首先我想讲讲讨论课,神经科学导论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每次presentation长达45分钟,这样的时长意味着根据查来的资料照本宣科,或者就一本文章做类似Journal Club的阐述是无法满足的。长达45分钟的时间内对一个与理论课内容衍生出的话题进行介绍和综述,意味着大量的文献阅读量,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以及有深度的思考。虽然在上科大这几年体验过的presentation没有100也有50次,但神经科学导论讨论课的三次presentation的准备过程让我记忆尤其深刻。有些讨论课主题本身就是一些最前沿的,甚至尚无定论的学术话题,比如我就很“幸运”的轮到了很有挑战性的“嗅觉系统从嗅球向皮层投射无空间分布规律”。


关于这个问题,胡霁老师给我们小组提供了学术界对这个话题相关不同年代的6篇文献,并且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献的实验室/作者之后的文章中寻找关于这个问题最新的结果。在那次讨论课的准备中我通过胡老师提供的6篇文章感受到了神经生物学随着新技术和实验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最早的免疫方法标记,到后来的光遗传稀疏标记),并且去学习了做计算方向的学者提出的有关嗅觉系统如何编码信息的一些理论模型。我现在还对这个问题抱有极大的好奇。这就是一堂高难度、有挑战性的讨论课带给我的收获。除了学到的知识和训练之外,对于出色的讨论课内容,胡霁老师也会推荐发表到《知识分子》专栏以及学术期刊上,学生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无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02

高难度理论课——看教授庖丁解牛


再来谈谈理论课环节。神经科学无疑是一门相当难的课程,这从教科书的厚度就可见一斑。从分子到细胞,从环路到系统,再到宏观的行为,每个层面都有大量的知识需要细究,并且这些知识还在不断得到更新。理论课上,老师们各自分工,把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提炼出来,并且糅合进自己的研究经验,科学史上的轶事来让课堂生动活泼。有些章节胡老师还特意邀请这个领域的专家来给我们讲课,比如去年有关自闭症和精神疾病的课程就请来了中科院神经所的于翔老师。此外,最后2周的理论课是专门讲述神经科学的前沿进展的,去年的课程中介绍了GCaMP和Engram Cell两种新近开发的技术/工具,老师还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新工具的不足之处,来确保我们对各项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免于在将来的科研实践中纸上谈兵。


图注:课上引领我们思考的关于Tonegawa lab开发的Engram Cell的问题。这三点都是实际科研中非常crucial的方面,但一般的理论课介绍技术时却很少提及实操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03

课后谈笑风生——近距离接触神经科学工作者们


在平时的课程外,胡霁,孙文智,杨扬老师也总是第一时间在课程群中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胡霁老师也会在自己邀请的PI来做报告的时候专门安排一些本科生和PI共进午餐的机会。总而言之,神经科学导论是一门令人难忘的课程,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来说,这是一门充分锻炼科研能力的课程。如果你通过兴趣、热情和努力接受了挑战,那么你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无论是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拓,还是发表的讨论课作业,都将是大学生涯中无比宝贵的财富。强烈推荐愿意挑战自己和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同学来选修这门硬核课程!


——生命学院15级本科生 丁一凡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上科大生命学院

科学·学生·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官方公众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