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饶子和应我校生命学院许文青教授及廖军教授的邀请,在生命学院L楼报告厅为师生做了题为“The INs and OUTs of Virus Infection: from Entry to Replication to Assembly”的精彩报告。
饶子和院士主要从事与人类感染相关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与病毒的三维结构研究以及相关创新药物的研发,其研究在了解病毒生命周期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次报告中,饶院士主要介绍了病毒的入侵、复制、组装这三个重要的生理过程。
讲座伊始,饶院士首先以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V16)病原体为例,通过对病毒颗粒两种结构的比较,提出了口袋因子释放后病毒颗粒表面发生构象变化形成的孔洞可能作为病毒脱衣壳过程中基因组外输的通道,并通过病毒与其特异性受体清道夫受体B2 (Scavenger Rceptor Class B Member 2, SCARB2)之间的相互作用阐释了受体介导病毒入侵细胞的机理,更进一步基于结构进行了抑制剂设计。
接下来,饶院士通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形成的转录复制复合体为听众讲解了冠状病毒在生命周期中的复制转录机制。通过阐明冠状病毒复制酶蛋白非结构蛋白7 (Nonstructural protein 7, nsp7)和非结构蛋白8(Nonstructural protein 8, nsp8)形成的十六聚体超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冠状病毒RNA聚合酶RdRp(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SARS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在病毒组装一节中,饶院士向大家展示了疱疹病毒核衣壳组装过程中末端酶复合体的结构,阐明了此复合体中主要组分长独特区15号(Unique Long region 15,UL15)蛋白捕获转移DNA模式(ATP酶活性)与切割DNA模式(核酸酶活性)的分子机制及两种模式间的转换过程,他的团队还解析了核衣壳及其五聚体顶点周围的衣壳顶点特异性组分(Capsid-Vertex-Specific Component,CVSC)复合物结构,进一步阐明了疱疹病毒完整病毒组装的时空复杂性。
报告结尾,饶院士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其他重要研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重大进展。报告过程中,饶院士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形象地解释蛋白质与病毒的三维结构,对科研的激情与热爱展露无疑,被同学们评价为“沉浸在科研乐趣中的舞蹈家”。
【饶子和院士简介】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江苏南京人。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2003年以来,饶子和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哥拉斯哥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2014年-2017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 (IUPAB) 主席,2006-2017年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