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Design and translation of osteogenic Mg-based biodegradable implants for skeletal fixation and regeneration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A)发布时间:2020-07-09浏览次数:302

73日,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应我校生命学院张翼锋教授的邀请,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Design and translation of osteogenic Mg-based biodegradable implants for skeletal fixation and regeneration“的报告,围绕可降解镁及其合金植入物用于骨内固定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进行了精彩而丰富的演讲。由于疫情原因,报告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进行,同时在生命学院B站在线直播,吸引了大量师生收看。

秦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镁合金作为骨内固定材料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力学性能与骨接近,而且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镁离子能促进骨再生。研究结果表明镁离子可刺激骨膜内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大量成骨性神经递质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进而引起显著的膜内成骨(YiFeng Zhang et al, 2016, Nature Medicine)。以镁金属的骨科临床转化为例,秦教授讲解了转化医学的B-B-Bfrom bedside to bench to bedside)原则,即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这样的循环改进是基础科研转化为临床产品的必经之路。同时,秦教授很高兴地跟大家分享了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的纯镁骨钉已于今年获得CE认证(CE代表欧洲统一CONFORMITE EUROPEENNE,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并分享了该产品从设计开发到临床到获证的历程。秦教授强调指出“政产学研医用”合作是成功的关键,临床问题是转化医学研究的起点,包括生物学和材料学的基础研究是基本工作,临床前的工艺设计是临门前的重要步骤。一个有应用价值的产品首先来源于临床需求,接着由生物学家和材料学家进行原型研究,结合临床医生参与产品的最终设计和临床试验,之后就是药监管理部门主导的材料器械生物安全性的评价和最后的注册审批及生产应用。讲座最后,秦教授还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关于镁离子促进骨修复的机制、国内外含镁骨钉的设计差异和研发进度、含镁骨科生物材料的远期发展方向等问题,为大家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及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议。

【秦岭教授简介】

秦岭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骨科教授和实验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已发表185篇SCI论文,被引用3500多次。秦岭教授分别在10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包括国际华人骨研学会主席,6个SCI杂志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获30多项国际/地区性奖项,2013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首次设立的“医学院杰出学人”,入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Fellow, AIMBE Fellow)。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