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应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吉松、胡霁和童夏静教授的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教授在生命学院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Antidepressant mechanism of ketamine & neuron-glia crosstalk in depression”的精彩报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胡霁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胡海岚教授团队主要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以及抑郁症的生理基础及转化研究。
在本次报告中,胡海岚教授重点展示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抑郁症的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传统理论认为,大脑奖赏中心里的单胺类递质减少是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但基于此应用的抗抑郁药物见效缓慢且疗效有限,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引起抑郁症的核心机制。近年来,氯胺酮被发现在低浓度下可以快速改善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可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胡海岚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大脑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发现在抑郁症小鼠模型中外侧缰核神经元会通过更多的簇状放电抑制奖赏中心的多巴胺神经元,导致快感缺失和行为绝望等抑郁症核心症状。作为可以快速起到抗抑郁效果的分子,氯胺酮通过阻断谷氨酸受体(NMDAR),快速抑制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从而解除对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产生快速抗抑郁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除了依赖NMDAR,还依赖于T型钙通道(T-VSCCs)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Kir4.1通道的协同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终足结构中Kir4.1的上调导致胞外空间更多的钾离子进入到胶质细胞中,进而导致神经元膜电位下降,驱动T型钙通道和NMDAR的协同打开,使神经元呈现出更多的簇状放电行为,造成对下游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进而导致抑郁情绪。通过药理学方法阻断这些通道同样可以快速改善抑郁症状。这一系列工作提出了外侧缰核神经元簇状放电导致抑郁症的新理论,为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分子靶点。
胡海岚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众多师生的热烈探讨和深入交流。我们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长效且安全的抗抑郁药物被发现,抑郁症可以被有效治疗。
【胡海岚教授简介】
胡海岚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3-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5年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起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教授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Kemali神经科学国际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担任Cell,Neuron,Annu Rev Neurosci等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