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聚焦神经免疫新靶点 探索临床治疗新路径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A)发布时间:2025-05-13浏览次数:10

2025425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强教授应生命学院罗振革教授邀请,做客生命学院,以神经免疫新靶点发现与临床免疫治疗为题开展学术讲座,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前沿学术盛宴。

骨髓作为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免疫细胞生成及免疫微环境的核心枢纽,骨髓通过近年发现的颅骨-脑表面微小管道系统,直接参与免疫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迁移过程。这一发现揭示了神经炎症发生的关键机制——外周致病性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及中枢侵入,而骨髓正是这类细胞的重要发源地调控枢纽

在神经炎症相关疾病研究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NMOSD以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视神经、脊髓等结构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且治疗难度极高,对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均构成严峻挑战。刘强教授团队长期深耕神经免疫调控领域,在NMOSD免疫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次报告中,刘强教授分享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NMOSD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外周血与骨髓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首次发现患者体内ISG15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该细胞亚群高表达B细胞刺激因子(BAFF),进而促进B细胞成熟及AQP4-IgG抗体产生。这一效应在接受B细胞耗竭治疗后复发的NMOSD患者中同样被观察到。针对这一致病通路,团队采用Belimumab(抗 BAFF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中和BAFF,成功阻断B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显著降低AQP4-IgG抗体水平,有效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行走能力,展现出明确的临床疗效。

面对领域内关键科学问题 ——NMOSD自身免疫B细胞的起源及分子调控机制,刘强教授指出,传统研究局限于外周血与脑脊液,而骨髓造血系统的深入研究为破解B细胞免疫调控密码提供了全新视角。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他强调我国在NMOSD研究中具备独特优势:十余倍于欧美的发病率提供了丰富临床样本,结合我国在多发性硬化(MS)病程修饰疗法(DMT)中的成功经验,有望在该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了现有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如糖皮质激素的高复发率、rituximab利妥昔单抗)等跨适应症用药的潜在风险,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报告结束后,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报告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实验设计细节及临床转化前景展开踊跃提问。刘强教授逐一深入解答,引发关于神经免疫治疗的多维度思考。

此次讲座不仅展现了神经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通过基础-临床转化的典型案例,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期待刘强教授团队在NMOSD治疗研究中持续深耕,早日传来更多突破性进展的佳音。


刘强教授简介

刘强 博士,二级教授、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市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天津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代表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CellNature Neuroscience x2Immunity x2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x2Nat MetabNeuron等期刊。以第一完成人获“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家发展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奖励和称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