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孟飞龙研究员受上海科技大学陈佳教授邀请,在生命学院开展了题为“基因力学密码与抗体基因多样化调控”的学术讲座。
基因组遗传信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活动又常伴随着DNA损伤的发生。但“祸福相依”基因组DNA变异亦可赋予细胞新的功能。适应性免疫系统中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即是哺乳动物中少数的DNA程序性变异过程之一。B细胞经历基因重排、高频突变、DNA重组等过程,产生高效亲和力抗体分子。
孟飞龙研究员系统介绍了胞苷脱氨酶AID如何启动抗体基因的DNA突变过程,将单一的DNA序列转化为天文数字的抗体基因。同时,他深入解析了转录延伸因子ELOF1在抗体多样化及转录偶联DNA修复中的双重功能,揭示其通过稳定RNA聚合酶II参与转录偶联修复机制的分子基础。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引出了“基因力学密码”这一新概念,提出DNA分子在承担编码遗传信息之外,通过结构柔性实现非编码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孟飞龙研究员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不仅为与会师生呈现了抗体多样性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也为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促进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启发。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孟飞龙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就“基因力学密码”的定义、机制及其潜在生物学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充分。
【孟飞龙研究员简介】
孟飞龙,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抗体免疫学基础研究,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功能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方法,结合动物模型和人群样本,聚焦B淋巴细胞抗体免疫学难点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发现了抗体编码基因DNA力学性质的生理意义,为抗体药物快速获取、碱基编辑等生物技术提供了新策略。近五年提出基因组DNA分子通过柔性等力学性质行使非编码功能的全新概念,解决抗体亲和力成熟中抗体基因区域特异性高频突变的经典谜题;发现抗体类型转换中DNA方向特异性重组的分子机制,构建免疫细胞中程序性DNA损伤修复图谱;为基因编辑工具安全性敲响了警钟,设计更加安全的碱基编辑工具。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Nat Cell Biol、Mol Cell、 Cell Res 等期刊,撰写B细胞经典专著Molecular Biology of B Cells第二版及第三版中抗体章节。曾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