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应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艳芬的邀请,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兼教学副院长沈汉明教授在生命学院L楼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线粒体自噬的新调控机制:从PINK1的转录调控到翻译后修饰”的精彩报告。
线粒体自噬是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关键过程,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该过程异常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蛋白激酶PINK1和E3连接酶Parkin作为核心调控因子,在线粒体质量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沈汉明教授在本次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1)发现线粒体去极化可促进 PINK1磷酸化 SMAD3,进而增强其入核活性,并以 TGF-β非依赖的方式调控 PINK1基因转录;
(2)糖酵解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通过调控 PINK1稳态,促进 PINK1–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
(3)首次确立O-N-乙酰半乳糖胺(O-GalNAc)修饰作为PINK1的新型翻译后修饰形式,在急性线粒体损伤时调控PINK1活化;
(4)提出PINK1还受到poly(ADP-ribose)修饰,从而进一步精细调控线粒体自噬过程。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PINK1的多层次调控机制与沈汉明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沈教授的报告不仅展现了PINK1从转录调控到翻译后修饰的精密调控网络,也为深入理解“线粒体守护者”PINK1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预策略开辟了新思路。此次讲座拓宽了师生对PINK1调控线粒体自噬途径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启示,并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沈汉明教授简介】
沈汉明教授现任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讲座教授及教学副院长。他于1985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并长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助理教授晋升至正教授,于2020年初加入澳门大学。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噬-溶酶体通路、线粒体自噬以及癌细胞葡萄糖代谢。沈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总被引次数超过5万次,H-index为108。现任Autophagy期刊副主编,并担任Life Metabolism、Burns & Trauma及Aging Cell等多本学术期刊编委。曾获多项学术荣誉,包括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6-2011年度高被引论文奖,以及多次新加坡国立大学邵氏-李文华研究金奖。同时担任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国际资助机构的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