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王彤, PhD助理教授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电话:

邮箱: wangtong@@shanghaitech.edu.cn

传真: 86-21-20685430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KMS个人画像

中文信息English
神经损伤和退行的细胞机理研究组

课题组长

姓名:

王彤助理教授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PhD, 助理教授

职务:

所在院所: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荣誉称号:

东方学者,浦江人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发育与再生分会委员

教育经历:
  • 2000/09—2004/06,山东大学,学士
  • 2004/09—2011/06,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
博士后及工作经历:
  • 2011/07—2012/06,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2012/06—2016/12,澳大利亚昆士兰脑研究所Clem Jones 老年性痴呆研究中心,UQ科研博士后
  • 2017/01—2019/09,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CR DECRA研究员
  • 2019/09—至今,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课题组简介

研究方向:
神经损伤和退行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研究内容:

      神经元是人体中最长的细胞,轴索(又称轴突)是神经元伸出的占其99%长度的突起,在神经网络之间起到连接作用,既作为导线传递电信号又作为高速公路介导物质运输。对轴索微小的损伤将会瘫痪整个神经系统,造成如昏迷,神志不清,瘫痪和认知缺陷等神经系统症状。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AD),帕金森氏病(PD),亨廷顿氏病(HD)和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着轴突的损伤和退行。这些轴突的病理性改变是中枢神经元损伤的极早期标志甚至是起因之一。然而目前,导致广泛性轴突损伤和退行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仍不明确。

      神经损伤机理实验室成立于20197月。主要研究由机械力或遗传因素导致的脑损伤和神经退行的分子机理。我们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利用活细胞、超分辨率、单分子等高阶显微镜技术,并结合微流控、计算流体力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造成活体神经元损伤的分子细胞机理,主要包括囊泡运输和细胞骨架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退行过程中的功能。此外,还将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损伤后再生的体外平台,来筛选可以促进神经元损伤后再生的小分子靶点和药物,以期减轻神经损伤和退行。目前实验室进行中的具体项目主要包括:


1)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创伤性脑损伤的体外模型;

2)研究轴突囊泡运输和细胞骨架在神经损伤中的功能;

3)建立筛选促神经再生因子的微流控平台。


课题组网站:

研究成果展示

1. 神经元轴索的物质运输主要由囊泡运输介导,而骨架的稳定性是由节段性骨架结构(MPS)来支撑。我们发现MPS的弹性能够控制囊泡的运输。而该弹性依赖于NM-II活性,其失活会破坏囊泡运输和骨架结构,最终导致轴索退行和神经元死亡。这一发现,揭示了神经元维持结构稳定性的新机理,对其进一步研究,将为创伤性脑损伤和如帕金森氏症(PD)、多发性硬化症(MS)、渐冻人症(ALS)等,在轴索首先发生病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这一发现于2020年3月,发表于细胞生物学杂志。 https://rupress.org/jcb/article/219/5/e201902001/151566/Radial-contractility-of-actomyosin-rings


(1) 下面的movie展示了正在经历径向收缩的神经元的轴索,铁轨上枕木一样的小条,是轴索特有的节段性细胞骨架,正是这些骨架的收缩,制约了囊泡的运输,并且决定了轴索的结构的稳定性。

                                                         sMov 8 from Wang et al. JCB 2020


(2) 这些快速移动的囊泡,需要‘撑开’制约的轴索径向骨架,才能在极度狭长的轴索中得以快速运输。

                                                                                                               sMov 1 from Wang et al. JCB 2020


(3) 而一旦这些大囊泡在狭长轴索中的运输被堵住了,神经元将经历从轴索开始的退行,直到最终凋亡。这是许多至今无解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共同的早期病理特征。


Fig.8a  from Wang et alBioRxiv 2019/doi: https://doi.org/10.1101/492959v2



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专著

专利

项目

  • 1. 肿瘤抑制分子Lethal Giant Larvae 1 (Lgl1) 促进中枢神经元轴突损伤后再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 2. 神经元囊泡的长距离逆⾏运输(Retrograde trafficking)在神经退⾏性疾病中的功能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项目负责人
  • 3. 利⽤微流控芯⽚对创伤性脑损伤分⼦机理的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负责人
  • 4. 中枢神经元的轴突抵抗机械力引起的损伤和退行的内在分子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奖励

  • 1. 2013-2015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
  • 2. 2016年,澳大利亚昆士兰脑研究所, 年度最佳论文发表奖
  • 3. 2017年,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J G Russell Award;澳大利亚科学院,J G 罗素奖
  • 4. 2017-2019年,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 (ARC DECRA);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发现早期职业研究员奖
  • 5. 2020年,东方学者
  • 6. 2020,浦江人才

加入我们

课题组成员及合影

  • 姓名:冯妤
    身份:硕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0/3-至今
    邮箱:
  • 姓名:潘小蓉
    身份:硕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0/03-至今
    邮箱:
  • 姓名:储元元
    身份:助理研究员
    在组时间:2020/09-至今
    邮箱:
  • 姓名:栾童舒
    身份:硕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1/03-至今
    邮箱:
  • 姓名:胡一晴
    身份:博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2.01-至今
    邮箱:
  • 姓名:徐逸雯
    身份:博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1.09-至今
    邮箱:
  • 姓名:黄植
    身份:硕士研究生
    在组时间:2023.03-至今
    邮箱:
  • 姓名:周玉洁
    身份:本科生
    在组时间:2022.01-至今
    邮箱:
  • 姓名:许多
    身份:本科生
    在组时间:2022.07-至今
    邮箱:
  • 姓名:江宗崚
    身份:本科生
    在组时间:2023.06-至今
    邮箱:
  • 姓名:姚正为
    身份:本科生
    在组时间:2022.09-至今
    邮箱:

2020-08-24, 3:00 PM, 第一次Lab集体照。


 

2021年5月,实验室合影


2023年5月,祝贺陈同学张同学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2023年7月,祝贺罗同学和李同学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2023年8月,和储博士潘同学一起参加珠海的中国神经科学年会。




返回原图
/